变成中国交易当朋e的友圈困局h和所
想象一下,你关注的网红大V突然变成了"股票",粉丝们可以像炒股票一样买卖他们的社交价值,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魔幻?最近风靡海外的Friend.tech和TimeStore正在玩的就是这套"社交金融化"的把戏。 我最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Friend.tech这个平台,它的玩法实在让人大开眼界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Twitter大V变成"可交易资产"。用户用ETH购买大V的"keys",相当于买入了这个人的社交价值。有意思的是,keys价格会随着买卖波动——买的人多就涨价,卖的人多就跌价。 还记得我上周看到的一个案例:某知名加密货币分析师在Friend.tech上的keys价格从0.1ETH飙升至3ETH,仅仅用了48小时。这让我想起去年NFT头像炒作的疯狂场景,只不过这次炒作的标的物变成了活生生的人。 TimeStore的玩法更接地气,它把大V的时间打包成"数字商品"进行买卖。比如你可以购买某位创业导师的1小时咨询时间,或者某位明星的15分钟视频通话。这种模式让我想起2017年昙花一现的"秒啊"平台,只不过加上了区块链的外衣。 但问题来了:这些平台在中国能玩得转吗?作为一个见证过P2P网贷兴衰的业内人士,我不得不说前景堪忧。还记得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吗?这份文件基本上给这类"社交代币"判了死刑。 最让我担心的是其中的金融风险。试想一下:某位大V的keys价格被炒高后突然暴跌,那些高位接盘的粉丝岂不是要血本无归?这种模式很容易演变成传销或非法集资。去年某数字藏品平台的暴雷事件还历历在目,当时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。 有趣的是,TimeStore宣称要"全员出海"。但根据我的法律界朋友分析,只要主要用户是中国公民,或者资金来源于中国,就难逃中国法律的监管。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某境外赌博平台的案例,最终还是被中国警方一锅端。 说实话,作为一个科技爱好者,我很欣赏这些平台的创新精神。它们确实探索了社交价值变现的新路径。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互联网金融整顿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提醒:在中国市场,合规永远是第一位的。 这让我想起马云说过的一句话:"创新要在监管的红线内跳舞。"对于想要试水这类模式的创业者,我的建议是:多研究工信部《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少碰代币发行这些敏感领域。毕竟,与其在灰色地带冒险,不如寻找更稳妥的创新路径。社交+金融的疯狂实验
中国市场的特殊挑战
监管红线的警示
创新与合规的平衡术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2023区块链行业晨报:技术创新与监管博弈的双重奏
- Kohl's的困境:迷因股狂欢背后的零售业寒冬
- Web3.0革命正在进行时:重庆这场盛会透露了哪些关键信号?
- 比特币狂飙4万美金:狂欢还是泡沫?
- 又一起DeFi安全事件:Onyx Protocol 218万美元被盗始末
- 数字货币市场:今早的丰收时刻
- STX币价异军突起:19%暴涨背后的技术信号解读
- 牛市前夜:这些赛道可能会让你赚得盆满钵满
- 卡尔达诺(ADA)跌至年内新低:寒冬将至还是抄底良机?
- 揭秘币安合约套利密码:小市值币种竟是庄家提款机?
- 比特币铭文风波:一场技术争议引发的生态博弈
- FD币:华尔街新宠背后的财富逻辑
- 数字货币市场观察:XRP、比特币和SHIB能否迎来春天?
- XRP投资者小心!市场暗藏杀机
- 市场狂欢进行时:当美联储嘴硬遇上币圈狂欢
- 区块链新贵TIA代币来袭!Manta Pacific带你玩转DeFi新生态
- 从钓鱼到打猎:一位老交易员的投资心法
- 当Base遇见Optimism:一场价值数亿美金的区块链联姻
- 比特币铭文革命:当草根逆袭改写加密游戏规则
- 比特币突破4万美元大关:牛市真的来了吗?
- 搜索
-